11月17日,日本沖繩,美國海軍日耳曼城號船塢運輸艦啟程前往菲律賓,即將投入菲律賓災區救援。
  就在西方媒體持續炒作中國對援助菲律賓救災“不大方”時,菲律賓一名國會議員透露,颱風“海燕”重創菲律賓第二天,中方曾提出派遣兩架飛機向菲律賓運送救援物資,然而未獲得菲政府的降落許可。
  於此同時,多家媒體指出,援助菲律賓強化了美國與其亞洲同盟之間的軍事關係,為美國重返菲律賓提供了機遇。
  借救災增強“軟實力”
  救災是無國界的人道主義行為,不過部分媒體也看到了背後的政治意味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19日發文稱,美國借救災增強其在亞洲的軟實力。
  CNN稱,作為一種硬實力的體現,再也沒有比“喬治·華盛頓”號航母更龐大、更可畏的了。這艘核動力航母可載多達75架戰機、6250名戰鬥人員。但是,作為軟實力的一種體現,這艘“尼米茲”級航母如今在菲律賓協助救災行動,其在亞洲發揮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它可怕的武庫範圍。報道稱,就在外界認為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正輸給中國之際,在世界舞臺上的這種力量投射堪稱美軍公共關係的“金礦”。
  CNN稱,英國和澳大利亞也承諾派艦艇前往菲律賓救災,然而考慮到菲律賓多年以來都是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之一,美國的救災行動喚起了一種“特殊的共鳴”。
  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18日也承認,“美國援助菲律賓暗含外交目的”。有分析稱,美國希望藉此次大力援助菲律賓,彌補政府“關門”期間損失的亞洲影響力。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則認為,美軍救災有提振菲律賓阿基諾政府的目的,因為後者已淹沒在危機當中。
  可能考慮在菲全面駐軍
  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》18日發文稱,颱風救援行動加強了美國與菲律賓的軍事聯繫。“多年來美菲聯合軍演的作用在此次救災中顯現無遺。”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旅的約翰·佩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,一同參與救援的菲律賓士兵能駕駛美國製造的直升機,“之前經常和我們一起訓練”,雙方在救災中合作順暢。第三遠征旅指揮官保羅·肯尼迪也表示,救災過程中“到處都是熟面孔”。
  路透社19日發文稱,美國艦艇帶來的食物、水和藥品等救援物資,或許有助於美國更容易地維持其在東南亞富有爭議的軍事存在。亞洲安全專家卡爾·塞耶表示,“正是美國的‘亞洲再平衡’策略,使得它可以在此次救災行動中反應迅速。”美國智庫“新美國安全中心”的亞太安全專家帕特裡克·克羅寧表示,“美國在菲律賓‘適度的’輪番駐軍計劃一直處於討論之中,此次危機反應為推進這樣的討論提供了機遇。”
  菲律賓大學政治學教授托松也認為,“美國不會無目的開展對外援助”,美軍就救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軍事部署,是為全面重返菲律賓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。
  不過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旅指揮官肯尼迪表示,美國並不打算利用此次危機拓展地區軍事足跡。
  此次救災也為美日軍事合作提供了機會。據日本《朝日新聞》11月19日報道,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哈裡斯18日在東京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,就菲律賓的救援活動表示,美國和包括日本自衛隊在內的盟國之間的合作進展順利。
  針對此次救援活動,哈裡斯表示:“這次救援活動表明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展開聯合行動。”此外,他還表示不僅是災難發生時,發生緊急事態時日美也可以進行迅速應對。
  (原標題:美援助菲律賓被指有“外交目的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vtherkbmn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